2023年10月25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杨钊老师在英语学院111会议室为美国研究中心做了题为“留美生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的讲座。
杨钊老师首先明确了“留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形式。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文化自信被打破,这种落差感使国人倍感焦虑。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变局,国人意识到也要“采玉他山”。杨老师指出,近代中国人有四次留学浪潮。一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热潮;二是民国建立后中国人留学欧美的浪潮;三是新中国前十七年中国人留学苏联、东欧国家的热潮;四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留学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热潮。本次讲座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留学美国观的演变。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在《蒲安臣条约》的制度保障,容闳的大力推动以及洋务派官员的多次上书下,推动了留美幼童的成形,但遭到了顽固派大量负面的评价,回国后也遭遇了歧视。清末民初,出国留学备受青睐,代替科举的某种功能,成为当时国人实现阶层跃升、获得成功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民国时期,留美学生地位更高,更受追捧。建国之初,中国发展战略全盘苏化,奉行“一边倒”战略,留学美国不但不是一种荣耀,反而成为身上的原罪。改革开放之后,留学再度成为热潮,尤其是留学美国。2001-2010的黄金十年,中国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中产阶层,子女留学与出国移民成为热潮,留学开始真正走入中国大众。当前中美关系的恶化使中国人赴美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杨老师介绍了两部作品,一是胡适先生的《非留学篇》,指出留学的四大弊端,虽带有时代烙印,但仍值得思考,需以平视的态度看待留学。二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该著对留学生进行了辛辣讽刺,批判了当时的留学乱象。但留学作为透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是近代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虽然中美关系紧张,文化层面仍是努力的方向,留学不中止,交流不中断,两国仍存希望。
此次讲座由付美榕老师主持,刘杨老师担任评论人,张可卿老师、美研中心2022级、2023级全体硕士生参加。学生积极提问,师生互动热烈,讲座效果很好。(宋艳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