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中文

期刊论文

作者:时间:2018-07-19

● 王镇平. “Exploration, consciousness, self, stoicism and existentialism in The Moviegoer.” Walker Percy: Philosopher. Ed. Marsh, Lesli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017)

● 翟峥. “Charm Offensiv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 on Peng Liyuan’s First Two International Tours in 2013” in Priscilla Roberts (ed), The Power of Culture: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6.

● Fu Meirong undefinedamp; Zhao Xin. “The Effects of China-US Exchange Programs on the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of Chinese Participants: Evidence from Fulbright Alumni in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Power of Culture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iscilla Roberts. ed.,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6, pp.181-201.

● 王镇平. “The Mind in Motion: Hopper’s Women through Sartre’s Existential Freed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XIV: 1 (2015): 167-188.

● 付美榕、萨莉玛·克卡尔 美国教育交流计划在阿尔及利亚的成效,《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夏季号.

● 李莉文.“世界能源新格局与中国之对策选择”,《东北亚论坛》 2015年5月.

● 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机制:基于科学泰斗、商界巨子、政坛领袖的实证研究,《中国富布赖特学友会(筹)论文集201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 付美榕. “A 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a’s Scientific Brain Drain: the Case of Chinese Immigrant Scientists in Canadian Academ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2014, Volume 15, Issue 2, pp 197-215

● 郭亚玲. “启蒙精神与宗教奋兴主义在美国的交替循环”,载孙有中(主编):《北外英文学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6月,第185-198页。

● Xie Tao, “Back on the Silk Road: China’s Version of Rebalancing to Asia,” Global Asia, Vol.9, No.1, 2014, pp.7-76.

● 宋毅. “全媒体国际新闻人才的素养界定”《国际新闻教育》, 史安斌 (编), 2014年.

● 张春波 YouTube个人发布视频与中国形象传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4月.

● 翟峥 “Storm in a Coffee Cup: Who We Are vs. Who They Think We Are” (updated English version) in Zemanek Adina (ed), Media in China, China in the Media: Processes, Strategies, Images, Identities, Krakow, Poland: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贾宁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in Desert de Retz as Reflections of French Enlightenment Though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2(2013): 108-123.

● 贾宁 思辨能力与英语专业精读课预习管理,《北外英文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9-78.

● 金莉 《从男权文学的抗拒式读者到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者–朱迪丝·菲特里的女权文学批评实践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5期

● 金莉 《尼娜·贝姆的女权主义批评探析》,《外文研究》,2013年1期

● 李莉文 高考英语科阅读能力测试与思辨能力培养,《山东外语教学》,2013第2期,第二作者

● 李莉文 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中国外语》,2013第1期,参与

● 李莉文 高考英语写作试题研究与其改革路径探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第1期,第一作者

● 李莉文 印度企业在美国的并购及其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2012北外英文学刊》,2013,独立

● 李莉文 英语专业教学中面谈反馈与自评、生论文评和师评的融合,《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论文集》,2013,独立

● 李期铿 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使命,《光明日报》,2013年7月10日

● 宋毅 杨迅. “透视中国网民的微博议政特征”《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13年.

● 孙有中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

● 孙有中 “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

● 谢韬 Tao Xie and Benjamin I. Page, “What Affects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No 82, 2013, pp.850-67. (SSCI 收录)

● 伊蕊 “在跨文化对比中培养思辨能力”, 北京,首届国际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宣读论文,2013年7月。

● 翟峥 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传播学探讨–以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新媒体运用为例,《国际论坛》,2013年11月

● 张春波 形塑中国:YouTube视频对中国形象的表征,《现代传播》,2013年09

● 梅仁毅、陈崛斌,《美国是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决策的分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9月下刊。

● 付美榕 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及其动力机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08(下)

● “Samuel P. Huntington’s Who Are We? And the Current Immigration Deb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riscilla Roberts and others, ed, China Views Nine-Eleven: Essays in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2.

● 付美榕 中国留美科技人才回流悖论,《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12年

● 贾宁 “Effect of Formal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2012): 229-242.

● 金莉 《20世纪末期(1980-2000)的美国小说:回顾与展望》,《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 金莉 《美国女性批评的西部拓展――评尼娜·贝姆的<美国西部女性作家:1833-1927>》,《美国研究》,2012年第1期

● 金莉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基于<外国文学>杂志的个案分析》,《外国文学》,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 李莉文 河南国际形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12第6期,第一作者

● 李莉文 美国宪法的贸易条款探析,《2011北外英文学刊》,2012,第一作者

● 申昌英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思辨能力的现状调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英语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孙有中总主编,侯毅凌主编,外研社,2012年。

● 申昌英 思辨能力理解之现状调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北外英文学刊》,钟美荪,孙有中主编,外研社,2012年。

● 宋毅 Song, Y., undefinedamp; Zhang, Y. B. Husbands’ Conflict Styles in Chinese Mother/Daughter-In-Law Conflicts: Daughters-in-Law’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2012.

● 宋毅.“英语口语教学中交流学理论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

● 孙有中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 孙有中 “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

● 王镇平 “Undefined Man: the Existential Search in Walker Percy’s Novel The Moviego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XI: 3 (2012): 138-156.

● 谢韬 《从大选看美国的历史周期、政党重组和区域主义》,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4期。

● 翟峥 引领对中国主题的国际报道,《世界知识》,2012年5月第9期

● 张春波 从YouTube官方博客的自我表征看其媒体性质,《国际新闻界》,2012年04

● 付美榕 解读金融危机下美国政府干预的谬误,《21世纪初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顾小存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 金莉 《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 (转载于《美国研究文选(1987-2010)》,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

● 李莉文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第3期,独立

● 李莉文 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第1期,独立

● 李莉文 英语专业新生写作能力调查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独立

● 李莉文 美国快车道授权探析,《国际论坛》,2011第3期,独立

● 李莉文 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第5期,第二作者

● 宋毅.“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评判表的构建”《英语写作与思辨》李莉文(编),外研社,2011年.

● 孙有中 “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

● 孙有中 “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

●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

● 王红欣 文化女性主义与简×亚当斯的社会思想,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 谢韬 《从民意调查看中国的对美外交和中美关系》,载《外交评论》,2011年第5期。

● 伊蕊 “奥巴马竞选博客案例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 付美榕 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危机的动因及启示,《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10年

● 郭亚玲 “从近两次总统大选看美国宗教持续的影响力”,《国际论坛》,2010年第6期,第6-11页。

● 郭亚玲 “由潜功能到显功能:宗教与美国19世纪的社会改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50页。

● 金莉 《从道德天使到实践先锋:美国女性的环保角色嬗变》,《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第2作者)

● 金莉 《论肖沃尔特的<她的同性评审团:从安妮·布雷兹特利特至安妮·普鲁克斯的美国女性作家>》,《外国文学》,2010年第3期

● 李莉文 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中国外语》,2010第6期,独立

● 李期铿 9/11之后的加美关系,《英语及英语国家研究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2月

● 宋毅 Song, Y. undefinedamp; Neville, M. Write References in APA and MLA. In Kristine Grill, Mary Beth Asbury, and Kristine Bruss (Eds.). Speaker-Audience Communication. Boston: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2010.

● 宋颖 奥巴马政府传播策略分析,《传媒观察》,2010年10月

● 宋颖 美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增刊,2010年6月

● 孙有中 “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

● 孙有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 孙有中 “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 王红欣 试析宗教对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时期女性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 王红欣 试析美国女性社会改良先锋简×亚当斯的宗教观,美国研究,2010年第3期

● 王镇平 “The Reconciliation of Reason and Faith in Gothic Period of Medieval Europe”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5. 4 (2010): 93-109.

● 王镇平 “Action Research on Video Course.” Zhenping Wang undefinedamp; Qin Ma.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5. 1 (2010): 51-73.

● 谢韬 Tao Xie and Benjamin I. Page, “American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s a World Pow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9, No 66, 2010, pp.479-501. (SSCI收录)

● 翟峥 浅谈MTI翻译实践课教学中对翻译意识与职业素养的训练—以一次教学实验为例,《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10年

● “Microblogs in China—Microchanging a Society”, in Behnke Philip (ed), Social Media in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Asia, Singapore: Konrad Adenauer Stiftung, 2010

● 付美榕 美国移民政策紧缩是否造成科技人才流失,《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 梅仁毅、付美榕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 郭亚玲 “美国宗教左翼的复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45-51页。

● 郭亚玲 “‘9•11’后的基督教右翼及宗教左翼”,刊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2月,第329-342页。

● 贾宁 9.11后的美国移民,《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梅仁毅、付美榕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393-398.

● 李莉文 拓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跨文化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独立

● 李期铿 国际美国研究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综述,《美国研究》,2009年第4期

● 李期铿 行我所思:加拿大总理与加拿大外交政策,《英语及英语国家研究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5月

● 宋毅 Song, Y. Landscaping: Seven tips to write References in APA style. In Christy Leinali Carver (Ed.), Blueprint for Success (8th ed.). Boston: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2009.

● 孙有中 “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

● 孙有中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孙有中 “‘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 王镇平 “Symbolism in American Beauty: A Semiotic Study of Meanings Represented by Rose.”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English version) 2.1 (2009): 230-246.

● 王镇平 “Raising and Lowering Speaker’s or Hearer’s Position in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USA XVIII. 1(2009): 286-297.

● 王镇平 《跨文化视角》,孙有中等主编,高教社,2009年

● 谢韬 谢韬、Benjamin I. Page:《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崛起》,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 期

● 谢韬 《理论与方法:美国研究的新方向》,载《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 谢韬 《如何看待美国国会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以1973—2006年间的中国议案为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

● 谢韬 《美国国会两党分化的原因及后果》,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

● 伊蕊 “从摇篮到坟墓”《世界电影》,2009年。

● 伊蕊 “中美博客研究综述”,《跨文化视角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 翟峥 咖啡杯里的风暴:“故宫星巴克事件”中的“我群”与“他群”,《全球传媒评论》, 2009年第3期

● 张春波 国外的跨文化大众传播研究:现状与展望,《跨文化视角》,孙有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

● 郭亚玲 “‘9﹒11’以后的美国基督教右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38-44页。

● 郭亚玲 “红色美国对蓝色美国的使命——评《上帝在院校里》”载梅仁毅、孙有中(主编):《2007北外英文学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5月,第194-201页。

● 李莉文 基础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写作法的实施,《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教学研究论文集》,2008,独立

● 李莉文 布什总统丧失贸易促进权,《2007北外英文学刊》,2008,独立

● 申昌英 毛姆的层层面纱,《北外英文学刊》,梅仁毅,孙有中主编,外研社,2008年。

● 宋毅 Song, Y., undefinedamp; Zhang, Y. B. Cultural values in Chinese children’s animati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Legend of Nezha. China Media Research, 2008.

● 宋毅 Zhang, Y. B., Song, Y., undefinedamp; Carver, L. J. Cultural values and aging in Chines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2008.

● 孙有中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 Democracy as Culture (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王镇平 “The Impact of Existentialism on China’s Democratic Education through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VII:1 (2008): 188-196.

● 王镇平 “Traces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Ideogram in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 王镇平 影片《美国丽人》中的象征,《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08年

● 王镇平 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的修改阶段,《北外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

● 谢韬 《美国政治精英和公众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与分歧》,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0期。

● 谢韬 谢韬、Lee Sigelman:《中美政治学研究方法之比较》,载《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 谢韬 《美国国会对华政策中的区域矛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

● 谢韬 Tao Xie, “Congress and China Policy: An Analysis of China Bill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2008, pp.141-65. (SSCI 收录)

● 张春波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P-MoST) Telecenter Project in Rural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MIT Press, 2008, Volume 4, Number 3

● 陈崛斌 “U.S.-China Trade Relations in the 1970s and Hong Kong’s Role”, in Priscilla Roberts, ed,  Bridging the U.S.-China Divide,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 郭亚玲 “了解基督教文化载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载《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第104-121页。

● 郭亚玲 “美国的社会福音运动”,载张中载、孙有中(主编):《2006北外英文学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第236-243页。

● 郭亚玲 “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载陆培敏、金利民(主编):《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8-38页。

● 付美榕 家庭影响与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 郭亚玲 “宗教院校如何影响美国”, 《凤凰周刊》,2007年第09期,第90-91页。

● 贾宁 1980-2003年美国反倾销实务定量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3期。

● 郭亚玲 “美国福音派社会意识的复醒”,《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第73-78页。

● 金莉 《历史的回忆 真实的再现:评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的小说<马奇>》,《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 李莉文 书面语料库与写作教学,《2006北外英文学刊》,2007,独立

● 李莉文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写作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北外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独立

● 申昌英 评葆拉·马歇尔的《褐姑娘,褐砖房》,外国文学,2007年第6期。

● 申昌英 大学二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细读训练,《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陆培敏,金利民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 孙有中 “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 孙有中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 孙有中 “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

● 王镇平 英语教学法论丛,陆培敏 金利民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 伊蕊 “美国政治博客崛起评析”,“9.11后的美国—延续与变化”国际会议宣读论文,2007年10月。

● 翟峥 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07年

● 贾宁 “伯德修正案”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 金莉 《<女权主义与文学实践>专家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9月

● 金莉 《经典修正》,《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 李期铿 中美关系解冻的舆论准备—富布赖特的中国听证会,《美国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

● 李期铿 信息网络技术在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教学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3月

● 李期铿 中国的美国国会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3月

● 申昌英 《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 申昌英 《莫德·玛莎》的女性空间解读,《北外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2》,梅仁毅,金莉主编,外研社,2006年。

● 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 孙有中 “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 孙有中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

● 谢韬 Tao Xie, “Congressional Roll Call Voting on Trade with China: MFN and PNTR,” 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Vol.34, No.6, 2006, pp.732-58. (SSCI 收录)

● 伊蕊 “亨利·大卫·梭罗的‘个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 翟峥 让新闻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近-美国社区报一瞥,《新闻实践》,2006年第3期

● 付美榕 二十世纪美国企业领袖形成途径研究,《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 郭亚玲 “清教思想与美国政治价值观”,载张中载、金莉(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2-232页。

● 金莉 《<纯真年代>前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0月

● 梅仁毅 《对文化安全的几点思考》,收于巴忠倓主编的《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 梅仁毅 “America after Sept. 11—An Analysis of the Polls”,收于周宝娣主编的《和平与战时的美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0月

● 梅仁毅 《“9·11”事件三年半后美国民意趋向分析》,《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

● 孙有中 “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

● 孙有中 “Review of Confucian Democracy by Sor-Hoon Tan,”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Summer, 2005. [Aundefinedamp;HCI期刊]

● 翟峥 America After Sept. 11–An Analysis of the Polls,(第二作者),《和平与战时的美国-2005年美国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外研社,2005年

● 翟峥 危机下的美国媒体—从911到伊拉克战争,《北外英文学刊》,外研社,2005年

● 张春波 浅析二十世纪纽约中心城的兴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2005年01

● 金莉 《当代美国妇女作家》,《<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第一章,第七节,(约七千字),凤凰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 金莉 《世纪之交美国妇女作家》,《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五章,第五节,(七千字)凤凰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 金莉 《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5年1期转载)

● 金莉 《拂去历史的尘封:<女奴叙事>的发现与出版》,《美国研究》,2004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3期转载)

● 金莉 《<她们自己的文学>专家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6月

● 金莉 《一个“重述的故事”:评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的<在大海深处>》,《外国文学》,2004年1期

● 梅仁毅 《从民意调查看“9·11”后的美国》,《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 梅仁毅 《国运兴衰与立国之本》,《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

● 梅仁毅 《态度·兴趣·方法》—关于如何学习《欧洲文化入门》的几点建议,收于《步入英语的殿堂》,外研社,2004年1月

● 孙有中 “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

● 孙有中 “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 孙有中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

● 孙有中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

● 孙有中 “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 孙有中 “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 王红欣 论思维差异与翻译教学,《 东北师大学报 》,2004年第4期

● 王镇平 利用教师、学生评价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论文集》,

外研社,2004年

● 翟峥 值得关注的“小报型”现象,《新闻实践》,2004年第3期

● 付美榕 美国移民政策动因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 付美榕 Education for Quality and Course Design of Writing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外研社,2003年

● 梅仁毅 《美国与反美主义》,收于梁茂信主编的《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7月

● 孙有中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 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

● 翟峥 从《吃碗茶》看中国人的群体主义价值观,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 郭亚玲 “14单元:宗教”,载梅仁毅主编《美国研究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313-325页

● 金莉 《哈里特·    雅各布斯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中的颠覆性叙事策略》,《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 孙有中 “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 孙有中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 孙有中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

● 孙有中 “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

● 王镇平 新世纪英语专业视听说未来教材新思考,(王镇平 任常慧)《外语教学》,

2002年第3期

● 翟峥 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 翟峥 香港:中美关系中的“新”因素?(译文),《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 翟峥 美国新闻业纵论(译文),《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 金莉 《樊笼里的挣扎:吉尔克里斯特及其 <打败日本>》,《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 金莉 《联接生死的纽带:玛丽·李·塞特尔与<血结>》, 《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 李莉文 大学英语词汇习得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第6期,第一作者

● 李期铿 世纪之交美国人对自身、世界和中国的看法,《国际论坛》,2001年第3期

从世纪之交的美国民意看21世纪的中美关系,香港《21世纪》,2001年12月

● 李期铿 Bumpy Road for Sino-US Relations,China Daily, 2001年6月26日

● 李期铿 US Public Perceptions on China and Sino-US Relations,《东北大学学报(英语版)》,2001年10月

● 梅仁毅 《从世纪之交的美国民意看中美关系》,香港《二十一世纪》,2001年12月号

● 孙有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 孙有中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

● 王镇平 高年级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共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外语教学》,

2001年第3期

● 王镇平 高级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北京外国语大学60年校庆论文集》,

外研社,2001年

● 张春波 二十世纪休闲前景的透视,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1

● 张春波 孔子与爱默生,《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09

● 郭亚玲 《美国成人教育的社会基础》,《成人高教学刊》2000年第二期,第60-63页。

● 李莉文 浅谈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思路,《中国金融》,2000第5期,独立

● 李莉文 试谈英语专业基础英语阶段的精读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第3期,独立

● 李期铿 对美国钱权政治的深入揭露:评《竞买2000年总统》,《国际论坛》,2000年10月

● 孙有中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Summer, 2000. [Aundefinedamp;HCI期刊]

● 金莉 《19世纪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定位》,《美国研究》, 1999年第4期

● 金莉 《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朱厄特创作的女性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 宋毅 蔡鸿. “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航海教育研究》,1999年.

● 金莉 《玛利亚的传统价值和夏娃的独立意识:19世纪中叶美国妇女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北京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

● 梅仁毅 《70年代的中美贸易与香港的作用》,收于顾云深、石源华、金光耀主编的《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 孙有中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undefinedamp;HCI期刊]

● 孙有中 “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 王镇平 托福考试成绩与学术背景的关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 孙有中 “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

● 孙有中 “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 孙有中 “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 孙有中 “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

● 梅仁毅 《美国刊物上的中国改革开放》,收于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的《美国与近代中国》,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

● 孙有中 “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 孙有中 “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 孙有中 “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

● 孙有中 “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 金莉 《理智与情感:弗里曼小说的主题与主题统一》, 《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 金莉 《压抑、觉醒、反叛:凯特·肖班笔下的女性形象》,《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

● 金莉 《凯特·肖邦其人》,《外国文学》, 1995年第4期

● 金莉 《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 《外国文学》, 1995年第3期

● 孙有中 “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 孙有中 “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

● 孙有中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

● 孙有中 “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

● 孙有中 “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

● 孙有中 “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 孙有中 “‘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

● 孙有中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 孙有中 “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 孙有中 “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

● 孙有中 “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

● 孙有中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

● 孙有中 “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 孙有中 “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 梅仁毅 《抓住理解,引起兴趣,培养能力》,《现代语言学与应用》1989年第1期

● 梅仁毅 “David and Isabel Crook—‘New China’ Hands”,China Reconstructs, Dec, 1987

● 梅仁毅 《罗素—20世纪英国散文大师》,《外国文学》1986年第8期

● 金莉 《评温蒂·马丁的<美国三联画>》,《读者》1985年第10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