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杨老师在英语学院115会议室为美国研究中心做了题为“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o China: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的讲座。讲座主要展示了刘杨老师在针对来华外国人的两个质性研究中的发现,并且展望了未来的迁移研究中跨学科的研究前景。第一个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留学生来华的动机(motivations to migrate)。通过对25名来自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的采访,刘杨老师从地理的角度归纳了促使留学生来华的三类因素和动机:由多个“中介”(agent,包括媒体、大学教育和留学生身边的人,如家庭成员或老师)所构建的关于中国风土和地理规模的‘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留学生个人从中国当地文化和地理特征而生发出的对中国作为未来潜在目的地的文化和发展前景的想象、中国作为目的地与母国的对比(在熟悉程度上、在经济发展前景上)。此外,刘杨老师提到,地理学的上的想象当然也可能形成外国人不进行来华迁移的原因。第二个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该研究基于当前“跨文化适应”研究中更强调对于迁移者放弃“他者身份”从而“融入主流 (assimilation)”的过程,从而忽视了迁移者对于“他者身份”的处理这一研究空白,以及基于已有的关于“他者”在策略性将自己融于异国社会结构过程中形成因人而异的“integrated identity”的过程建构,通过采访35名在华工作、19-36岁的美国人,发现了迁移者在面临母国与异国价值差异和冲击时,在异国文化适应中所采用的四种不同策略:对母国和自己原生价值的再度肯定 (re-asserted self)、对原生价值的护卫 (defended self)、对原生价值的压制 (constrained self)和对原生价值的扩充(expanded self,指采纳部分异国价值用以发展原生价值)。在寻找自己在异国社会中的定位从而“适应”的过程(positioning)中,由于每个人采用的策略不同,因而不同策略的组合形成了因人而异的适应和融入,即differential adaptation。在介绍完这两个研究后,刘杨老师指出迁移研究的三重结构,即世界、国家和个人作为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对象,而迁移的社会学研究可以涉及种族和民族研究,也可以涉及人类学研究。此次讲座由美研中心付美榕老师主持,罗鸣老师担任评论人,美研中心2022级、2023级全体硕士生参加。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师生积极互动、气氛热烈。(郅骞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