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俞凤博士在英语学院115会议室为美国研究中心做了题为“The Rise of U.S. Far-right Extremism in the 21st Century”(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兴起)的讲座。
在过去十年间,查尔斯顿教堂枪击案(Charleston AME Church Shooting)、夏洛茨维尔暴乱事件(Charlottesville Car-Ramming)、匹兹堡犹太教堂枪击案(Tree of Life Synagogue Shooting)、“国会山”暴乱(Riots at the U.S. Capitol Building)等极右暴力和恐怖主义事件频频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极右翼极端主义从政治边缘转移到公众中心,改变了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态,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次讲座主要探讨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历史演进,其特点和影响,以及近年来美国极右翼极端主义崛起的原因。
俞凤博士首先阐明了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定义。她指出:尽管学界对于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存在一些共同主题,比如民族主义(nationalism)、排外恐惧(xenophobia)和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等;极右翼极端主义包含种族民族主义仇外心理(ethnonationalist xenophobia)和反建制民粹主义(anti-establishment populism)的意识形态核心。接下来,俞凤博士梳理了了美国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极右翼极端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波次,分别是在美国重建时期、民权运动时期和后民权运动时期;此后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发展形成不同变种,关注不同议题,在政坛迅速崛起并不断扩大影响力。
俞凤博士对美国极右翼极端主义四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阐述如下。在美国内战时期,三K党的兴起,成为白人至上主义的象征,他们抵制被奴役者融入社会。20世纪早期,传统的白人至上思想以种族主义为底色继续发展,三K党再度崛起,抵制目标扩大到移民、天主教徒、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二战及战后时期,种族隔离运动和新纳粹主义甚嚣尘上。进入21世纪,尤其是911事件之后,针对犹太人、穆斯林和伊斯兰群体的恐怖主义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极右力量在美国社会不断发展。“国会山”暴乱后,尽管一些极右组织数量减少,但“骄傲男孩”(proud boys)等极右组织仍比较活跃。不同类型的极右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得到加强,极右势力也开始通过影响政治选举来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俞凤博士认为,极右翼极端主义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主要包括白人至上主义,反政府极端主义以及极端社会保守主义;近年来,极右的恐怖主义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安,也激起了少数族裔群体的抗议,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的内部撕裂以及政治极化。
俞凤博士指出,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文化冲突、信息技术、媒体平台以及国际网络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感以及“被取代”的焦虑感急剧增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排外情绪,并将不满情绪发泄于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群体,刺激了极右主义进一步扩散。最后,俞凤博士就极右翼极端主义未来趋向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讲座由美研中心主任付美榕教授主持,美国所王聪悦博士、张佳俊博士,美研中心陈崛斌老师、贾宁老师担任评论人,美研中心2022级、2023级全体硕士生以及英语学院其他专业部分学生参加。在问答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师生积极互动,学术氛围浓厚。此次讲座丰富了英语学院成立80周年学术活动,也增进了美国研究中心与社科院美国研究所长久以来的学术交流。(宋艳珂供稿)